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脱贫攻坚
门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
来源:门源县乡村振兴局    时间:2021年12月21日    

 

门源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


 

门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县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齐心协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扎实开展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特别是成立了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下设了“七组一办”,制定出台了《门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门源县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等6项机制,形成了“1+8+6”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体系,推动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现就门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总结如下。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开展情况

(一)调整机构,健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乡村振兴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青海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成立了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下设了“七组一办”,组织召开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4次,资金项目工作推进会和重点工作安排会6次,研究和安排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制定出台了《门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6项机制,形成了“1+8+6”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

(二)落实政策,补齐行业帮扶短板和弱项。一是我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先后出台了《门源县建档立卡户造血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实施方案》、《门源县加强后续扶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门源县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方案》、门源县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门源县脱贫劳动力生产奖补方案》和《门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6个方和实施意见,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二是全面排查“两不愁三保障”、水电、住房、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持续落实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低保帮扶、医疗帮扶、光伏扶贫等扶持政策。通过落实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责任,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1.住房安全方面。建立健全了农村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和消除农牧民在住房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隐患问题,开展了住房安全鉴定。2.义务教育方面。各阶段脱贫家庭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率100%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资金达8092.09万元,全县共受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4090名,贷款金额为2732.3690万元,义务教育巩固率100%。3.医疗保障方面。县、乡、三级医疗机构持续保持青海省基本医疗保障工作标准,全县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双签约”和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应签尽签。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县内各级医疗机构继续实施“先住院后结算”和“一站式”结算服务,今年实施“四全免、六减免”惠民政策,减免金额达10.17万元。4.安全饮水方面。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供水设备得到有效维护和运行,供水保障率达到90%以上。今年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总投资为340.38万元,解决了全县36个行政村共9522户40250人170350头(只)牲畜的正常生活饮用水。5.金融扶贫方面。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脱贫户持续获得贷款,截至目前,已完成贴息249万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逾期率不超过1%。6.光伏扶贫方面。2019.05-2021.11月份门源县富源扶贫光伏电站向44个退出贫困村拨付收益2538.59万元。截至目前已向实际上岗的617名光伏公益性岗位累计发放工资530万元。

(三)定点帮扶,汇聚各方力量助力巩固提升。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及乡镇部门一把手包村制度,28名县级领导、18名党(工)委书记、30名机关单位党组书记、32名县乡组工干部和203个省州县党组织与全县109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省、州、县共派驻47名驻村第一书记和95名驻村工作队员。二是按照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省州县87家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326.518万元。三是山东省、中粮集团争取落实各类援建项目12项、投资总量达1.99亿元。

(四)守牢底线,扎实做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制定实施了《门源县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细化明确了防止返贫监测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和行业责任分工,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化解返贫致贫风险。每季度对纳入全国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的边缘户开展家庭成员动态管理工作。在12个乡镇109个村开展防返贫监测核查3次,2019年纳入防返贫监测边缘易致贫户的9户29人,通过产业带动、转移就业、临时救助、兜底保障、医疗救助、教育资助、金融信贷、残疾人补贴等方式,因人因户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 2021年4月,已全部标注风险消除。

(五)统筹发展,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稳步推进。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协调小组,制定全县后续产业就业规划和方案。2021年县委、县政府积极谋划和建设了投资3200万元的泉口镇后沟村沈家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门源县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用于搬迁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现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积极审定运行方案和运营主体同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户后续产业就业台账,注重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将实用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使搬迁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后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每户至少1人就业。截至目前,搬迁安置户有劳动能力的112247人中,已实现就业112241人。

(六)培训输出,脱贫劳动力持续稳岗就业。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补贴、送培训”的服务活动,有效帮助建档立卡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坚持强化“能人”带动,进一步拓宽输转渠道;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全县建档立卡脱贫户3143户11040人中有劳动能力的4008人已实现就业。确保了脱贫户实现持续致富增收,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二、“五大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一)调结构强优势,促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农牧业生产围绕“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总体思路,以“调特色、调优质、调精品”为原则,根据全县农业资源潜力、产品优势和市场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青稞、油料、饲草、马铃薯、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先后引进北青9号、昆仑14号、甘青4号、肚里黄、青油21号、青杂4号、青薯2号、加燕2号、陇椒和航椒系列、食用菌等粮、油、草、蔬菜等新品种。依靠科技进步,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牧业,有效提升产业效益,全县从事食用菌产业新型经营主体15家,其中公司5家、村集体1家、专业合作社7家、家庭农牧场2家。2021年食用菌袋料菌棒栽培目标任务为174.8万棒,截至目前已栽培202.42万棒,采摘鲜菇1460余吨。提高农牧区综合发展能力,畜牧业养殖和特色养殖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形式日益多样,养殖收益稳步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56家,全县养殖牛50头以上、羊100只以上养殖大户共4602户(其中牛养殖大户1709户、羊养殖大户2893户)。白牦牛0.8万头,林麝90只。建成浩门马、林麝、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各1处、白牦牛养殖基地4处、湖羊繁育基地4处,2020年引进大通牦牛种公牛300头,高原型藏羊种公羊640只。我县备案正常运行的畜禽规模养殖场40家,31家养殖场为规模养殖场。其中牛养殖场27家;羊养殖场10家;禽类养殖场2家和1家马场,12家为全舍饲养殖,28家为半舍饲养殖场,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龙头拉动、基地辐射”的立体式发展格局。同时立足门源特点,支持农牧业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门源兴农蜂业、青海中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门源县富源青高原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北山兴源公司有机肥料厂青海伊真食品加工等18家企业参与主导产业经营,其中包含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已具规模,2020年加工业产值达11.23亿元,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64%。

截至目前,中央、省、州、县共下达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总量为18182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方面安排项目23项涉及资金11554万元中央资金用于产业方面的占比达到了65.25%涉及产业发展项目23个。

(二)建机制重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人才培优”工程,提升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不断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调整完善了《县级领导服务基层联系点和联系群众一览表》,健全县级领导“一对一”联系各类优秀人才工作机制,及时为人才排忧解难,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通过2021年第二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现场成功签约项目4项,线下签约项目1项,共引进11名生物技术、文创餐饮品牌创建、医疗等领域专家,为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新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注入了强劲动力。开展了门源县2021年度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对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和中等项目分别给予了6万元、4万元的经费支持。针对市场需求,为提高农牧民生产技能,大力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了电焊、挖掘机、驾驶员、家政、拉面+创业等技能培训班。今年以来,开展农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2610人次,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2533人次。

(三)兴文化育文明,抓好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一是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依托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平台,采取专题报道、典型曝光、经验推送等方式,利用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创建活动、五星级文明户评定、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道德评议会等平台,宣传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移风易俗,通过编印宣传教育手册、发放倡议书、入户宣讲等形式,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功能,加大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的整治,对存在的陈规陋习早发现、早提醒、早制止,促进群众自治。同时,开展回族宴席曲、皮影戏、眉户戏等非遗文化展演“十进”活动70余场次,门源县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学党史、感党恩、惠民生”演出活动21场次。管好农(牧)家书屋,全县109个行政村8个社区共有农(牧)家书屋115个、书籍9.6万余册上架,同时成立了海北州图书馆浩门镇南关清真寺分馆,分馆面积60平方米,配备图书2000余册,积极探索开展对群众有吸引力的活动。三是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发挥乡镇文化站所作用,坚持每年“两节”期间开展“四下乡”活动,为老百姓书写春联,赠送知识。加强乡贤文化队伍建设,传承发展眉户戏、回族宴席曲等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新乡贤文化。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结合建党100周年,组织开展了赛马会、足球赛、篮球赛、锅庄舞大赛、迎新登高、环城长跑等健身活动,并组织参加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努力营造了全民参与健身的浓厚氛围。

(四)重生态强整治,持续加快生态优势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今年以来,各乡镇持续深入开展“三清一改治六乱”,常态化整治村庄垃圾乱扔、生活污水乱排、杂物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牲畜粪便污染路面等最常见易反弹的环境问题。持续推动农村厕所改造工作力度,截止2021年11月完成农村厕所改造292户。新建浩门镇、北山乡垃圾转运站各一座,配套垂直式压缩设备各一套,压缩式对接垃圾车2辆,压缩式垃圾车1辆,对浩门镇、青石嘴镇、泉口镇配套垃圾箱130个,三联分类垃圾箱88组,四色垃圾收集设备320组,顺利通过州县竣工验收,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庄占比达90%,7个村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现有各类保洁人员987名,乡镇村社公共区域、公共厕所日常保洁全覆盖,乡镇机关单位办公场所及水电站周边环境整洁有序,东川镇、青石嘴镇等乡镇集贸市场“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生物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青石嘴污水处理厂、东川镇污水处理厂项目以及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县城污水处理厂原位提标改造已完工,全县28家水电站中,23家均已建立生态基流保障监控系统,生态基流得到保障。农牧区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全县上下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动祁连山南麓门源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国土绿化5.7万亩,完成率为100%,在12各乡镇75个村、浩门农场实施了村庄绿化,栽植圆柏、云杉、丁香等苗木14.9万株。开展退化草场人补种5万亩,防治草原鼠害3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6.74%。河湖长落实到位,县乡村各级河长巡河湖8200余次,大通河、纳子峡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继续推进农田化肥农药减量零增长行动,落实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10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畜禽粪污平均利用率达82%、农田残膜回收率达90%。

(五)强组织聚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选好“头雁”,打造基层一线“排头兵”。高标准高质量完成117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实现“一肩挑”115名、达98.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63名,较上届提高35.6%;平均年龄41.05岁,较上届下降1.35岁,致富能人等优秀人才290名,呈现出学历上升、年龄下降、年轻干部比例上升、优秀人才比例上升的特点。二是抓牢关键,激励驻村干部担当作为。精选了47支驻村工作队,142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充实到全县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易地搬迁安置村中,保障了47支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共计94万元,落实了交通补贴、生活补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关心关爱措施,从而进一步解决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增强了驻村干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规范制度,构建基层党建新体系。制定印发《门源县实施“塑形固根铸魂”工程打造基层组织建设新高地的意见》等“1+10”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系列文件,打造“七联共建”和社区“红色党委”工作机制,实施党支部晋位升级方阵管理,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功能整体提升。配合驻村干部选派工作,及时印发了《关于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驻村干部的职责任务,并对日常管理、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扎实做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工作,以《“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实施方案》为引领,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能力提升暨廉政教育培训班9期468人,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2期164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达到全覆盖。四是结对认亲,统筹部署定点帮扶工作制定印发了《关于坚持做好县直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通知》,全面规范了乡村振兴阶段“党支部结对认亲帮村、党员结对认亲帮户”的“双帮”机制,将全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团结在“乡村振兴”这个总目标中,架起党员服务群众的“连心桥”。铸造品牌,发挥基层组织大能量。持续发挥“10100村级服务队”“365调解室”“监评会+N”“五长制”等党建品牌效益,坚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达到90%以上;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实现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公开率达到100%。及时公开了组织建设、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工程项目等重大事项。

三、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情况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县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立足新起点,找准新需求,一是在思想认识上“醒脑补钙”。各村党支部书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联合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发放宣讲手册,人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宣传员”真正让乡村振兴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在队伍建设上“强筋壮骨”。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100%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省州县相关单位共选派6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赴东川镇和6个试点村开展帮扶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三是在规划发展上“先行一步”。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反复调研,充分考虑地理优势,学习借鉴互助县、大通县、等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编制完成了4个试点村的乡村规划。四是在产业兴旺上“展现担当”。积极谋划了仙米达龙村旅游项目、北山乡北山根村人畜分离项目、青石嘴黑石头村旅游和商贸服务、青石嘴镇红沟村农机局服务社建设等项目。及时组织召开项目评审会,就浩门镇西关村,泉口镇俄博沟村等十个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示范村发展项目按照“一项目、一评审、一方案、一时间表”的工作机制进行了严格审核,确保项目实施落地有声。五是在乡村治理上“不断完善”。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行家风、村风、党风教育,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抵制、消除封建迷信等各种不良思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成立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委员会,摒弃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做法,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四、项目建设和资金支付情况

(一)多措并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支付。今年我县纳入乡村振兴年度计划实施的项目57项,涉及财政衔接资金18182万元。为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支付进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督导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和项目建设进度,多次召开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立项及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衔接资金项目工作机制和“日调度、周通报、月督查”的项目推进机制。截至12月15日,已开工项目57项,开工率为100%,支付资金支付资金16837.98万元,资金支付率为92.6%,完成了省上要求资金支付率12月底完成92%的目标要求。

(二)盘点确权,扶贫资产有效管理逐步成形。及时制定了《门源县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方案》,在开展资产盘点工作的基础上,对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形成的资产逐项进行了清查盘点和资产确权工作,明确了后续管理的形式和办法,全面完成了扶贫资产确权工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夯实了基础。

(三)提前谋划,加快2022年项目库建设。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行动等任务,按照群众参与、村级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项目库建设程序,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多举措积极谋划2022年扶贫项目库建设工作。一是加强指导,提升项目可行性。二是严格把关,提高项目库质量。三是分类施策,聚焦项目精准。

截至目前全县储备2022项目246个,涉及到村到户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就业、以工代赈共5大类,资金规模达17.5亿元,其中产业项目97个,资金规模7.86亿元。

五、国家后评估工作准备情况

针对省级督导、省级第三方评估和州级督导现场发现和反馈的21条问题,及时制定了整改方案并在门源县乡村振兴第三、第四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进行了反馈和通报。要求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及时建立问题台账、责任台账和销号台账,边改边查、边查边改,着力在夯实基础、接续政策、对接乡村振兴上下功夫,既回头看,又往前看,持续抓好巩固提升工作,以良好的业绩迎接国家后评估工作。

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及亮点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我县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围绕“五大振兴”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形成了具有我县特点的一系列工作亮点:责任落实方面--构建1+8+6责任体系,同心绘就振兴梦;产业发展方面--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方面--管当前谋长远,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乡村建设方面--建机制抓落实,农村人居环境展新颜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方面--广监测深帮扶,“四位一体”织密防贫网组织振兴方面--打造基层组织建设新高地,搭建党群齐治乡村振兴新舞台人才振兴方面--优化环境拓宽渠道,筑牢人才振兴“根基”文化振兴方面--提升文化振兴“软”实力,助推乡村振兴“硬”发展;乡村治理方面--多元共建融合治理,构建乡村治安治理新格局

七、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农牧区基础薄弱,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二对衔接资金项目库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资金等项目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前期工作缓慢,导致项目迟迟不能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一)全力抓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严格按照建立乡(镇)村预警、部门联动、主动申请等识别渠道,及时掌握面临致贫返贫高风险因素的农户,将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易返贫致贫农户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定期排查,建立台账,动态管理,严防死守,确保一线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全力抓好农牧区产业发展。业方面,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结构,坚持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牛羊养殖,重点发展青稞、油菜等优势产业,适当提升香菇、中藏药材、蔬菜、火焰蔘、蕨麻等种植规模,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绿色、有机种养专业基地、专业村社,培育一批门源特色产业,打造全省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布局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加工业方面,依托生物产业园区,利用全县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农畜产品资源,开发青稞、油菜籽、蜂产品、牛奶、牛羊肉、沙棘、蕨麻、食用菌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扩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做大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结合县域特点,推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粮油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饲料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旅游业方面,将门源县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林海康体、雪山运动为一体的生态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商贸业方面,发展“万村千乡”农家店,将旅游商业打造成为门源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极。

(三)全力抓好乡村文明建设。狠抓意识形态工作,强化舆论宣传,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乡贤文化、“文艺轻骑兵”宣讲等活动,推动党员干部、村民遵守村规民约,调动村两委班子工作积极性、村民遵规守约的主动性,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努力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的形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四)全力抓好乡村治理有效。在乡村治理与建设中提升社会教育力水平,通过丰富多元的文体平台搭造和科技、卫生、法治、环保、道德等活动的组织引导,积极发挥政府、村、学校和村民的协作合力,渐进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精神在乡村社会成员生产生活中加以内化、传承和创新,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形成积极学习、反思的自觉性,不断将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根植于广大群众心中,让社会成员在经济交往、资源分配、公共交往活动中认识共同体关系,进而将法治与道德、民主与集中、自由与慎独、平等与个性、公正与差异等较好地统一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

(五)全力抓好人才振兴工作。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等措施,抓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推动“三农”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牧业科技人才,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六)全力抓好项目谋划和入库工作。严格落实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论证把关作用和发改、农牧、财政、乡村振兴等部门对项目库建设的督促指导和跟踪监测作用,不断提高项目库建设质量,为明年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门源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17日

 

 

门源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1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