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门源县现代产业园专项规划(2021-2035)
来源:    时间:2022年07月25日    











 

门源县现代产业园专项规划(2021-2035

 

公示内容

 

 

 

 

 

 

 

 

 

20227

 

 

 

 

 

 

(1)项目背景

深入贯彻全国中共第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代表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积极融入四周支路经济带发展,以“加快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崛起”为主线,循环链接,培育优势产业,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已发展生态经济,顺应产业转型升级、转移发展潮流,充分利用门源县周边地区优势资源,以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为载体,通过龙头项目带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通过产业园区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提升信息化建设,建设高原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示范产业园区。

海北州生物产业园区位于门源回族自治县以西,处于G338南北两侧,北纬37°35′~37°41′,东经101°57′~101°58′之间。规划区南起西关街,北至金源北路,东部分别与上圪垯村、中圪垯村相毗邻,西临老虎沟河滩,原总规划面积约516公顷(现国土空间规划中调整为305.69公顷)。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现已实施10年。规划区已完成供水、供电、部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有27家企业入园。海北州生物产业园区是海北州紧抓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依托大区域生物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在门源县浩门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产业发展区的基础上调整并扩大用地范围而成立,为门源县浩门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产业发展区的修编规划。《门源县浩门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产业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于2012115日取得了海北藏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和林业局批复(北环林〔2012〕372号),并于2013312日取得了《海北州人民政府关于对门源县浩门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产业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门源县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北政函〔2013〕6号)。2020年为《海北州生物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092020)》的规划期末年,上版总规对园区产业发展及布局五指导意义,故产业园区委托本单位开展新一轮的规划编制工作。

(2)规划范围

门源现代产业园南起西关街,北至金源北路,东与上圪垯村、中圪垯村相毗邻,西临老虎沟河滩,总规划面积约305.69公顷,平均海拔高度约2942.26m,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产业园区坡降约1.02度,良好的地形地貌从总体上降低了产业园区的建设费用。

(3)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与门源县国土空间规划期限保持一致,其中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4)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一优两高”战略,深度融入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聚焦海北州“243”新发展格局和门源县“一个高地三个更加”新发展目标,以建设体现门源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加快推动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构建绿色环保、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加快转型升级,增强集聚功能优势,加快提档升级特色生态产业,培育引进环保节能、大数据、现代性生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依托富硒资源,大力发展富硒产业,把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创新的集聚区和集中体现门源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主阵地,引领壮大全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形成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为建设新时代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门源贡献力量。

(5)规划原则

门源县现代产业园专项规划应充分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立足国内市场,体现本地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规划编制遵循以下原则:

(6)区域协调原则

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分析研究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在全县、全州乃至全省不同层次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门源县现代产业园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与问题关键,理清其与周边区域在功能对接、产业互补、生态维护和设施支撑等方面的现实关系。从而站在区域的高度,全面梳理产业园区内环境设施,完善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提升产业园区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强化其自身的集聚效应。

(7)统筹发展原则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完善系统。综合协调交通、电力及电力廊道,产业、生态、市政、用地等核心要素,解决与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统筹及功能定位,实现水、电、路、气、暖等“硬件”系统建设与配套产业发展、生活服务组织、信息平台搭建等“软件”建设的协调配合,促进资源集约利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8)基础设施先行原则

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是影响整个产业园区建设及企业入驻的关键性因素,产业园区内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输水干渠、供电线路、通讯线路等。这些主要基础设施构成门源县现代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带,是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内部结构分区布局的必要条件,也是贯穿整个门源县现代产业园的骨架,对产业园区内部产业功能区划分起到引导作用,对门源县现代产业园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9)生态优先原则

门源县紧邻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护区,是我省重要的生态保护重地,因此,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满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的集约利用的原则,本次规划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保证生产效益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周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以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10)土地集约性原则

目前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内部已有部分企业入驻,用地分布较为分散,未形成土地集约使用。本次门源县现代产业园专项规划规划应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的安排土地用途,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引导产业分类集中,调整优化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建设用地结构,保障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土地利用、空间开发等工作的高效同步。推进用地结构随产业发展不断向高效、集约的方向优化,从而实现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土地可持续发展。

(11)民生为本原则

着重构建产业园区高质量的综合服务体系,注重生态和人文景观规划,实现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发展,门源县现代产业园配套设施不断更新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链组织紧密联系,本次规划应在提供高效、创新、生态、集聚、可持续的产业环境的同时,注重打造高品质、便捷、舒适的人居环境,完善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从而提升产业园区的整体形象与综合实力,强化其自身的集聚效应。

(12)规划理念

(13)可持续发展理念

立足青海生态根基,践行“两山”理论。门源县现代产业园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粗放式发展的路径已经行不通,亟需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视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贯彻‘三线一单"的管控要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规划立足门源县生态、气候、土地三大资源,在现有资源到资产转化基础上,强化资产到资本的转化,形成资源-资产-资本转化闭环,以资本回补生态资源保护,促进资源到资产转化新循环。

(14)坚守安全底线理念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守安全底线。安全责任大于天,严格贯彻国家产业集中区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产业园区与周边重点防护措施的安全防护距离,合理布置内部功能空间。规划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集中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在城镇集中区与产业区、区域综合服务区之间,通过设置产业缓冲区、防护林带及生态缓冲带的方式,形成人员集中区与产业区的有效安全缓冲。

(15)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理念

本次编制《门源县现代产业园专项规划》,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进行编制,将本次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总体规划”,在做好传统总体规划内容的同时,注重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项目编制过程中注意结合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在现状底图、用地指标、管制区划定等方面进行融合,本项目编制成果将与《门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充分衔接。

(16)发展定位

产业园发展要结合门源县地理及资源优势,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门源县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立足于创新经济、生态保护、城园融合、共建共享的发展要求,将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建设成为“海北州一流、省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发展核心经济区:

(17)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提高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实现工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建成科技创新与传统加工产业相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省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

2)通过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先导性、支撑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现代产业园建成海北州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策源地”、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省域创新产业发展高地,成为我省重要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增长极。

(18)发展目标

(19)总体目标

通过改革和创新发展,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显理顺,营商环境明显优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人才集聚优势明显扩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特色生态产业作为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带动效益明显。富硒产业和环保节能、电商物流、农业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显著,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有效促进门源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使门源县增长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5年,产业园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重点产业方向的建设均取得一定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显著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农畜产品加工、制造业以及生物制品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明显提高,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产业绿色发展程度明显提升,万元GDP能耗和水耗下降明显。产业集聚效益明显,并形成以产业融合发展区、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生态产业示范区为龙头带动作用,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2035年,产业园基本建成绿色、创新、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现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智慧化,成为海北州重要的创新发展高地和门源县的经济增长极。

(20)经济发展目标

1)近中期目标(2021-2025

2025年,门源县现代产业园生产总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家,新兴产业对园区总产值的贡献达到30 %以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附加值提升显著。

2)中远期目标(2025-2035

2035年,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全面实现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智慧化、现代化产业园区基本建成,园区产值突破20亿元,成功跻身于国家级现代化产园区发展序列。

(21)规划策略

(22)区域统筹发展策略——协同、共赢

进行多层次区域合作,以群体优势放大自身定位是门源县现代产业园未来区域发展的首要原则。

首先,应积极融入国家西部战略大通道建设等国家西部发展战略,与区域统筹联动发展。

其次,应充分发挥门源县现代产业园作为门源县“十四五”快速发展主战场的优势地位;构筑与周边地区(西宁、大通等)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联系,以拓展海北州经济腹地;加强与海北州其它产业园区(如海晏红河湾产业园区)的多边合作,拓展合作领域。

(23)资源利用策略——多级、高效

开源节流,广泛调动各种积极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兼顾资源的合理发展生物产业链。

通过走节约型道路,实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

(24)产业发展策略——成群、延链、升级

对规划区而言,培育产业集群是其核心竞争力和特色所在,因此其发展必须围绕农畜产品深加工、新兴生物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组成的资源精深加工集群,使门源县现代产业园成“链”、产品成“簇”、企业成“群”, 形成具有完善的研、产、销的产业体系,通过集群驱动产业园区的发展。其次,加大各产业间的横向连接,延伸产品链。同时应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积极鼓励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提升工艺技术,培育未来优势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使产业平稳转型升级,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

(25)空间发展策略——联动、整合、优化

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应与门源县中心城区在功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联系、联动发展。在尊重现状建设的基础上,梳理、整合、优化门源县现代产业园空间布局。产业用地相对集中布局,以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产业类型的相对集聚为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模经济最大化,使各种功能用地相对集中布局。

(26)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策略——共享、高效

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与区域及门源县中心城区的对接、共享,建立高效的人流、物流及防灾避险交通运输体系。借鉴国内外优秀产业园区成功经验,建立符合规划区产业特点的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27)生态环境策略——优先、构建

鉴于门源县自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本规划区的开发建设应首先立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培育,在保持既有发展优势的同时,以生态资源保护为起点(不是终点)、生态结构优化为重点(不是附加点)、区域为视点(区域视角为着眼点),循环经济为路径,提出低碳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生态优先战略。规划区生态环境战略可概括为“生态优先、循环经济、低碳增长、结构优化”。具体内容包括:针对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合理利用水资源与控制水污染相结合,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鼓励优先发展能耗低、用水少、污染轻、效益高的企业,禁止发展用水量大,且水污染严重的产业;将产业园区内部企业、大型基础设施的布点与产业园区周边的区域相结合;对于现状存在有一定污染的企业,应严格控制其规模,结合工艺和环境开展工艺技术改造,要求必须达到相关的环境保护要求。

(28)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策略——集约、节约

产业园区是培育绿色创新产业集群的核心抓手。产业园区是工业要素精准对接和高效配置的重要平台,是产业集群集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通过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绿色低碳产业和资源聚集化的关键优势,实现供热、供电、污水处理等绿色低碳公共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互联网等一体化绿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流动共享,助力产业园区优化绿色产业链协同布局,推动产业园区产业循环链接,促进区域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综合利用。同时,通过打造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新服务模式和管理理念应用,促进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人才、数据等资源聚集,助力产业园区企业实现节能降碳模式创新、高效运营,从而培育壮大工业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工业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未来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作为城市碳排放最集中的空间,虽然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均占比较大,但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首先,在产业产能结构优化方面,目前部分产业园区未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存在产业共生形态发育不良、产业延伸不足且链接不充分、产业链低碳化发展水平较低、产能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尚未形成绿色低碳持续发展动力;其次,在产业园区能源管理水平方面,部分产业园区缺少对能源结构、产品工艺、加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产业园区内能源监测、数据分析、优化处理和统一调度等管理过程智慧化水平较低;再者是在产业园区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部分产业园区资源配置结构不完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产业园区微电网、产业园区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缺少前瞻性布局,产业园区内部与外部的原料、再生、固废等资源的有效协同需进一步增强。

未来产业发展应转变发展理念,提倡循环节约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并按照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定效力的标准、技术规范等制定节约型产业园区发展的制度体系。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集约型产业园区。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发展资源低消耗的新兴产业,加强各种资源间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目标,成为节水型、节能型产业园区。

赋能产业园区资源高效利用、优化管理、智能协作。产业园区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新模式,推动建立再生资源供应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助力产业园区以资源高效配置带动生产过程碳排放降低。产业园区通过互联网助力企业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产业管理体系。强化产业园区内部、产业园区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循环链接,促进资源有效、协同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