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按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2021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来源:门源县教育局    时间:2021年12月20日    

 

 

 

2021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门源县职业技术学校

2021年11月


目录

1.学校情况

.1规模和结构

1.2学生情况

1.3教师队伍

1.4设施设备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2.2在校体验2

2.3资助情况

2.4就业质量4

2.5职业发展

3.质量保障措施 5

3.1专业动态调整 5

3.2教育教学改革

3.3教师培养培训 7

3.4规范管理情况 7

3.5德育工作 9

3.6党建工作 10

4.校企合作 10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10

4.2学生实习情况 11

4.3集团化办学情况 11

5.社会贡献 11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11

5.2社会服务 11

5.3对口支援 12

5.4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12

6.举办者履责 13

6.1经费 13

6.2政策措施 13

7.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4

7.1存在问题 14

7.2主要原因 14

7.3改进措施 14

 

 

 

 

 


2021年门源县职业技术学校质量年度报告

1.学校情况

1.1规模和结构 

门源县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于2002年3月,位于门源县浩门镇,是本县唯一一所集职业教育、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08.2亩(72137平方米),建筑面积16392.07平方米,可容纳1500名学生在校就读,1000名学生住宿。

学校近年来在各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以下诸多荣誉称号 :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2019年我校获得三个二等奖,九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其中护理技能、幼儿园活动设计、职业英语获得历史性突破。2020年我校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9个。2021年再接再厉获得二等奖4个,三等奖9个。2019年四月获得县级创建民族团结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 获得县级文明单位称号。2020年9月获得州级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5月获得州级优秀培训机构称号。

 1.2学生情况

截至目前,各类在册学生737人,在校全日制学生385人,其中2021级191人、2020级89人。学生中既有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类的、又有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类、既有自主招生类、又有校校联办和校企联办类(学徒制培养类。)各级各类在校生年均巩固率达96%以上。到2021年举办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班87期,培训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达6250余人。自2019年以来,连续3年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数量基本完成任务,实现了普职比大体相当的目标。

1.3教师队伍

全校共有教职工92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 “双师”型教师2人,师生比为1:14.8, 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7%,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接近20.75%。

1.4设施设备

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48平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41.96平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近16884元,实训实习工位数200余个。2021年实训设备和校舍维修资金650万。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我校按照“有道德、守纪律、能吃苦、专业强、技能精”的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文化课合格率、专业技能合格率均达100%。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达95%,毕业率达100%。

2.2在校体验

全体在校学生均对在校专业理论学习表示满意,满意度接近100%。数量充足、功能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勤奋敬业的教师团队等办学条件,便于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

学校开设的7个专业,都是围绕我县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基本能满足毕业生需求。他们普遍感到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专业学习满意度达98%。

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尤其是随着近三年各项资金的注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 ,学生实习实训的开课率达95%以上。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本行业较为先进的技术与技能,学生对实习实训普遍满意,满意度接近100%。

几年来,我校形成了以企业文化为主的校园特色文化,共青团、学生会、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展示活动、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立体式的成才之路。

学校有办公楼、正在新建的功能较为先进的实训楼,整洁舒适的宿舍楼; 有能够容纳上千人同时就餐的餐厅、心理咨询室;今年又修建了篮球场、购置了各种体育器材;开放的网络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活的条件。学生们对校园生活普遍满意。

学校现有门卫兼保安两名,与门源县公安局浩门派出所是警校共建单位,聘请检察院检察长担任学校兼职的法治副校长;安全组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晰,构筑了从校领导到班主任、科任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学生的立体式安全防护网。建校以来,从未发生安全事故,学生对校园安全满意度达100%。

近二十年来,已有近万余名毕业生奔赴祖国各地的各条战线,他们有的已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老板,有的已成为引领村民致富的乡、镇、村干部、有的已成为用科技改变贫穷落后的能手。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于我县各条战线,有较少部分外出就业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满意度达100%。

2.3资助情况

我县位于祁连山区连片贫困区,贫困乡镇的学生较多,全体学历教育全日制在校生均享受国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共计两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地方政府配套生活补助每人每年2000元。资助资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全体学生均免交学费、杂费。学校除执行国家助学政策外,对学生中的特困生,还采取了免住宿费、课本费等资助措施,并按每年按一定比例在校生比例评选奖学金。对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培训等活动的费用全额由学校承担。

2.4就业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了就业拉动战略,织就了遍布县内外的就业网络。目前与学校合作的大型国有企业、合资合作企业有多家,如中国铝业青海公司、青海盐湖集团、兰州铁路公司等知名企业与我校开展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率达100%、计算机应用专业就业率达99%、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就业率达97%、就业于我县的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达2500元/月以上,就业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达3000元/月以上。凡有升学愿望的学生,经过努力学习,基本能考上省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升学率达80%,升本率达到8%以上。

2.5职业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逐年提高。凡毕业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岗位工作需要,基本做到了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由于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很快适应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的工作需要。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已效果彰显。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崭露头角,其中两人代表青海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自主创业能力逐年提高,创业人数稳中有进。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始终秉承“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不断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自2015年以来,学校逐步将原来的14个专业调整到现在的7个。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相应地进行了课程设置调整、课程标准调整、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技能体系内容调整和评价方式的调整。在人才培养上,立足于“工学结合、校企联办”的指导思想,不断探索适合于我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目前,各专业都形成了“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政府、企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有利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2教育教学改革

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在课程建设上,我们本着“实际、实用”为原则,根据我校学生的需求,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一道组成了调研组,将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等编成校本教材,增强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探索出了“工学结合,基于实际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配以“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在信息化教学上,学校高度重视,制定了方案,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全校共有机房4个,学生用计算机200余台,各专业组、办公室均配有至少2台电脑的信息化硬件设施。搭建了教学管理平台、德育管理平台、后勤服务平台、招生就业平台、教学资源库平台等各类信息化建设软件设施。各班均配有电子白板,现有多媒体教室两个,可同步接收职教集团成员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我们本着立足校内、拓展校外,立足本地、拓展外部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按照“工学结合,企校共建”的指导思想和“一主多元”的资金筹措办法,正在筹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个,工位数超过50个,能够较好满足学生实训需求。

(五)在教学资源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经费。目前,已建有教学资源库。各专业均有教学指导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实用性教学文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软件达近百种、图片、教具等教学辅助用具近千个。

  (六)在教材选用上,我们严格执行教育部、省教育厅颁布的教学计划,以国家、省编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立足专业实际和学生、学员需求,选择实用性强、易操作的技能训练教材作为学生、学员业余学习之用。在教材来源渠道上,我们严格执行青海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从省教材站选购教材,确保了教材版本的真实和知识的准确

(七)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不断探索国际合作之路,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我们通过对内蒙卓资的考察,争取通过他们的“校校联办”等渠道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国际性的复合型人才。

3.3教师培养培训

2019年到2021年,我校教师大部分参加过国培或省培。我们既立足于国培、省培,又十分重视校本培训,不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将教师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列为教师考核之中,作为评优、晋级的必要条件。我们还利用山东职教援建的有利条件,聘请省外兄弟校的优秀教师定期来校讲学、辅导。上述措施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3.4规范管理情况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达到了规范、有序、高效。各级各类教学文件齐备、规章制度齐全,教学工作各环节井然有序,并建有教学管理平台。

在学生管理上,我校已形成一整套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又有时代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以“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目标,以“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为突破口,以搭建技能展示平台为途径,加强学生的人格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爱岗敬业、德技双馨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在财务管理上,我们以整章建制为突破口,以民主理财为手段,以规范高效为目标,先后出台了多项财务管理制度,使学校的财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在后勤管理上,我们本着“服务育人”的理念,时时想学生、处处为学生,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师生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条件,为师生营造温馨、舒适、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

在安全管理上,我们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组建了由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相关副校长为主体责任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安全工作列为对全体教职工考核内容之一。小组成员定期举办安全讲座,安全演练,每天都有专人检查各部门安全职责落实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在管理队伍建设上,我们以德才兼备为原则,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施竞聘上岗。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管理队伍建设的路径。将以前的教研组改为专业组。专业组负责本专业建设的日常事务,并将专业组建设成果的好坏,作为对专业组长和组员考核的内容之一。

目前,我校各项管理工作走上了信息化发展的轨道,依托互联网,校园网建立了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搭建了各项管理工作平台,能够利用山东职教援建集团内部成员师资优势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实现远程教育、同步教学。

3.5德育工作

在德育课的构建上,我们以国家规定的德育课为主体,以地方课、企业课为两翼。丰富了德育课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我们除了开设职业道德、法治等相关德育课之外,我们还开设了音乐、美术、书法、安全、职业生涯、企业文化等相关德育课程,并将德育课程、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评价学生的内容之一。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几年来,我们主推企业文化、专业文化、职业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并从校园布局、廊道文化、班级布置、课程内容、操作流程等方面加以体现。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的回、藏族人口居全县人口的1/2,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将民族文化回族宴席曲、藏族华热服饰、汉族眉户戏等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纳入美育教学之中。

为充分展示学生特长,我校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经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成才奠定了基础。

学校先后成立了多个社团组织,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志愿者协会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纽带,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志愿者协会推动下,定期开展各项活动,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和村落,开展为居民的服务工作。嬴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赞誉,此举既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准,又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学校也因此提高了知名度。

3.6党建工作

学校现有党员11名,近教师总数的1/10,全体党员能够深入开展学党史活动,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党员教工现已成为我校各项工作的骨干。学校党支部认真履行职责,能够按党的要求开展党建工作,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了将学习活动落到实处,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而且对党员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除撰写学习心得、记学习笔记外并让党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学校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典型示范引领教育,使广大党员感触更深、更直接,思想建设取得的效果更明显,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彰显。并投入经费11万元建立了学校红色党建文化阵地。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我们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先后与县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企业,不但接纳师生定期实习、实训,还同时接纳毕业生就业,并派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校讲学,与我校教师共同编制校本教材、课程标准、共搞科研课题,达到了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工作效果。

4.2学生实习情况

我校各专业均能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深入、扎实开展学生实习工作。实习实训开课率达95%以上,各专业均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4.3集团化办学情况

我校2012年加入了青海省水电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定期开展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办学19年来,我们始终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先后有万余名毕业生奔赴我县经济建设主战场。他们现已成为我县各行业的领头羊,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合格率、双证率逐年提升,先后有近40余名学生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空调制冷专业获得2019年青海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二等奖,代表青海省参加国家级比赛,是继装配钳工参加国赛以来第二个赛项打入国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5.2社会服务

学校始终将为社会服务视为工作职责。认真完成各部门的培训任务。我县自承担试验区试点县项目建设以来,对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县内各部门培训任务均由我校牵头予以完成。几年来,我校总共培训技术技能型人才6250多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千人。县域内农民培训率达50%,每个家庭都有1-2名劳动力经过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工作目标。学校经常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并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法规、政策利用宣传单的形式,发放至居民手中,我校志愿者协会成员定期利用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开展为民服务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工作。安排专人将企业工匠们的技术、技能、经验进行挖掘,构建了社区教育网络,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深受居民的好评,组建了教工乐队、学生文艺队,定期开展活动。

5.3对口支援

我校是全县唯一一所职业学校,各项工作走在全省中职学校的靠前。但我们并不满足于现状,深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为此,我们开展了东西部对口帮扶、校际帮扶工作。与我校周边各县兄弟学校结成帮扶对子。请山东职教集团教师来我校讲课,对我校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在对口扶贫上,亦取得了可喜成果,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教育扶贫政策,认真落实县政府的职教扶贫要求,与学校周边村镇青石嘴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我们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开展职教扶贫工作。在学校的帮扶下,现在青石嘴村已实现整村脱贫。

5.4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1.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每学期开学初接到门源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后,校党支部迅速组织党支部成员召开会议,第一时间学习传达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校委会成员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门源县职业技术学校新冠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一场组织严密,各部门协调联动的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在校园展开。

2.组织严密 严防死守

根据门源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安排,学校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八个分组,由校委会成员担任个小组组长,具体负责疫情防控的分管工作。

3.开学后,全校上下联动

各部门各班主任紧密配合,学生进入校门后就处在疫情防控组织网的监控中,在晨午晚三个环节,从宿舍到餐厅就餐、到教室上课都要经过体温检测,并且有详细的体温检测记录,每天按时上报教育局。由于组织严密、措施得力有效,从而保证了疫情期间我校师生无一人感染新冠疫情。

4成立了疫情防控党员先锋小组,配合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

门源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为了鼓励这些家庭学生安心在职校读书,县财政对职校生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 200元。为了支持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每年拨付教师培训经费 5万元。

6.2政策措施

县政府为激发基层学校工作积极性,下放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从政策制度上给与大力支持,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7.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7.1存在问题

十九年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感到主要问题如下:

7.1.1学校招生难

我校各专业尽管已有十九年的办学史,每年都有许多学生报名学习各专业,但与学前护理等专业相比,我们感到工学专业招生难度逐年加大,招生人数逐年减少。

7.1.2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7.1.3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突出表现是教师动手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有距离。

7.2主要原因

7.2.1人们对技术性操作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前途认识不足,学生怕脏怕累怕吃苦。

7.2.2对什么是人才,观念上存在模糊;当地缺乏优势企业,就业渠道不畅。产教融合仅限于接纳师生入企实践

7.2.3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普通中小学,或师范毕业生转行,没有受过系统的中职教育,理论性偏强,动手操作能力偏弱。

7.3改进措施

7.3.1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居民群众了解国家政策,理解职业教育,掌握未来专业技术发展方向。请求政府支持,采取措施多方宣传,扩大招生范围,加大招生力度。

7.3.2积极拓展外部空间,加大与发达地区企业、学校的联系,拓展外部市场。

7.3.3改变教师来源渠道,赋予中职学校用人自主权,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工作,多种渠道解决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