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共栽民族团结之花  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来源:    时间:2014年05月19日    
共栽民族团结之花 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门源县泉口镇“三为三创”主题活动记实
 门源县泉口镇为推进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结合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强三基、抓三基”为抓手,紧扣 “三一二三”三带一廊两区三特色)发展思路,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于近日在全镇上下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为三创”主题活动,把创建活动从以往单一的低层面提高到了关乎群众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面,找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切入点,推动镇域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为和谐,创氛围。充分发挥镇党委和村支部的核心作用,全镇党组织及党员干部起好“双先锋”作用,带头宣讲和组织学习,并以“强三基、抓三基”为契机,充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延伸到各村、各户、各学校,以及宗教活动场所,广泛深入地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项惠农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宣扬和倡导“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思想,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行动氛围,形成全民受教育,人人促团结的生动局面。一是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等工作,注重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及村委会、治保会、调委会、联防队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专群结合,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提高社会面管控能力。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大力推进“普法”工作,坚持“法律八进”活动,努力提高全镇干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和水平,从法治意识上筑起遵纪守法的堤坝,逐步减少违法犯罪现象发生,营造社会安定、镇风文明、群众安全感强的社会氛围;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工作,全面推行“三议一表决”、“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丰富公开内容,创新公开方式,严格公开程序,完善公开制度,以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畅通和拓宽党员群众参与、管理、监督内部事务的渠道,增强农村各项事务、工作的透明度,拓宽民主监督渠道,营造干部清白服务、群众信任支持的氛围;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通过培育文化中心户,组织开展 “十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最美青少年”、“最美家庭”、“文明卫生示范户”和“好丈夫、好媳妇、好女婿、好婆婆”评选等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全国孝亲爱老道德模范张桂兰事迹,在各村大力宣传学习,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开展“黄、赌、毒”专项治理活动,整体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提升文明程度,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提升文明素质、建设和谐泉口的氛围;四是推进民族宗教管理工作,扎实完成“平安寺院”、“三比一促”、“五好五优”、“教风年”等主题创建活动,创新开展全镇以“爱国、爱教、爱家乡、促团结,促和谐,促发展”为主题的“三爱三促进”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妥善处理宗教方面的矛盾纠纷,维护宗教领域团结稳定,营造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氛围。

 

为进步,创产业。泉口镇把加快经济发展做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首要任务来抓,各村、镇属各单位紧紧围绕创建这个平台,紧扣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结合各村实际明确发展点,找准切入点,理清和确定村级社会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项目建设为先导,按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特色种养殖业、旅游业并重的发展战略,确定了 “三一二三”(三带一廊两区三特色)发展思路, “三带” 即: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大力带动发展农牧业产业。一是在脑山地区,以门源县夏华草畜科技示范创业园为龙头,发展高产饲草和药材种植带;二是在浅山地区,以格桑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支撑,发展以青稞深加工产业为主的优种青稞种植带;三是在明堡地区,依托门源县“青鲁缘”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示范园,大力发展设施和露天大田蔬菜种植带;“一廊”即:以泉口涌翠生态体验走廊”旅游项目为基础,依托村容村貌整治成果,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使乡村旅游成为全镇群众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两区”即:依托地域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甘河滩青稞、油菜、沙棘及胡萝卜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区和西沙河门源夏华草畜示范基地为主的草畜产业发展区;“三特色”即:立足各村实际,以回乡园土鸡养殖厂、泉口虹鳟鱼养殖基地及生猪养殖厂三个特色养殖为示范,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土鸡、虹鳟及生猪等养殖,从而改变传统单一养殖结构,增加群众收入。

 

为群众,创收入。通过提高土地产值、特色种养及加工、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一是提高土地产值,利用农家书屋及各项技术培训,加大对村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学习,提高农户科学种田水平。同时,大力推广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种植高产农作物、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加快农作物保险等措施,增强农作物抵御风险能力,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特色种养业,各村立足实际,引导各族群众把注意力集中到治穷致富,发展经济上来,依托门源县“青鲁缘”高原冷凉蔬菜生态产业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发展温棚蔬菜和露天蔬菜产业,提高土地亩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鼓励农户积极发展虹鳟鱼养殖、土鸡养殖、设施畜牧业,引导脑山村农户种植适宜药材、牧草。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种养结构,增加群众农牧业收入;三是提高合作社带动作用,在大力扶持、发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引导组建形式不同,规模不等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积极鼓励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四是加大劳务输出,依托“阳光工程”等农牧民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农牧民整体素质,加快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实现农牧民更高质量的就业。充分发挥劳务经济带头人作用,鼓励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分离,外出务工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增加劳务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

 营造浓厚创建氛围,理清发展思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民族宗教管理,积极培育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劳务输出等一系列措施,把创建活动从以往的民族团结创建提升到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社会和谐的高度,正以务实的工作举措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宏伟征程上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