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固本强基  培育优势
门源县大力增强农牧产业发展后劲
来源:    时间:2014年04月22日    
固本强基 培育优势
门源县大力增强农牧产业发展后劲
 
近年来,门源县北山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生产模式,农牧业生产发展亮点突出、成效显著。在乡政府的鼓励、支持、引导下,北山乡北山根村900多户农户与门源兴旺绿色生态肉牛养殖合作社签订了种植1300余亩饲料大麦的协议,沙沟梁、沙沟脑村与青海大学、青海金翔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种植500亩蕨麻的协议。预计比原来传统种植青稞、油菜每亩增收300元左右。同时,该乡沙沟脑村油菜籽加工厂生产注册的“源”菜籽油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投资4000万元永旺绿色肉牛养殖厂已投入生产,投资2000余万元万只蛋鸡规模养殖厂已完成厂房建设,预计今年6月份投产。
北山乡是门源县农牧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门源县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实施经济跨越发展工程的大背景下,坚持把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措施,立足县情,着力在改善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优势特色农牧业上下功夫,大力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固本强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改善。始终把解决路、饮水、住房等事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强群众收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来抓。仅在2013年,投资1.14亿元完成各类道路建设605.67公里,桥梁19座,交通建设范围遍布12个乡镇,惠及群众达10余万人;投资2983.51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81万人、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投资2236万元实施了农田灌溉工程,彻底解决了我县珠固、仙米两乡农田灌溉问题,由单一解决农田灌溉向培育壮大高效农业灌溉转变,扩大了全县农田灌溉面积;落实设施农业灌溉资金97万元、草原节水灌溉资金250万元。2009年以来,共建设完成农牧区保障性住房13856户;先后投资5.9亿元完成12个乡镇35个村10090户的共建整治活动,有效打造了生活舒适、生态优美、生产有序、邻里和睦的美丽乡村。
培育优势——特色农牧业发展强劲立足全县开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的优势,并以此为突破口,本着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思路,扶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农牧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种植业和加工业。建成青稞生产基地8500亩,青稞良种繁育基地5200亩,油菜良种繁育基地3600亩,杂交油菜制种基地140亩。投资1820万元建成占地443亩的90幢高标准日光节能蔬菜基地已全部投入生产。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17处,培育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基地3个,生猪养殖基地4处,冷水鱼养殖基地2处。全县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达272家,出资额7000万元,入社成员达6620人,辐射带动农牧户0.68万户,经县级认定专业示范社110个,其中8家专业示范社得到省级奖补。全县开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牧户参与率达到60%以上,农户参与率达到45%以上,通过入股、租赁、合作等方式整合耕地25.7万亩、草场337万亩、牲畜32.55万头只,解放劳动力16870人,耕地、草场、牲畜等主要生产资料的集约率达到55%以上,参与集约化经营的农牧民人均收入提高了20%以上。投资3679.14万元,建成皇城乡北山村、西滩村、苏吉滩乡察汗达吾村、扎麻图村、珠固乡寺沟村5个生产基地。一批特色农牧业的培育发展,将进一步示范带动全县种殖、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地方品牌产业,增强门源县民族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