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按公文种类分类 > 县政府文件
索引号: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主题分类:
成文日期: 2016年10月11日 发布日期: 2016年10月11日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6年9月27日在门源回族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十七届人大

一次会议材料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927日在门源回族自治县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长 黄继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政协委员和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组成以来,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以建设繁荣发展人民幸福的新门源为目标,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发展目标。“十二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3亿元,年均增长13.5%,是“十一五”末的2.17倍;完成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653万元,年均增长24.4%,是“十一五”末的2.9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33亿元,年均增长15%,是“十一五”末的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91元,年均增长11.6%,是“十一五”末的1.7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49元,年均增长17.1%,是“十一五”末的2.05倍。

(一)综合施策解难题,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增。针对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环境约束趋紧,自然灾害频发,发展优势减弱的实际,认真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较好地实现了稳增长目标。以产业融合为关键,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按照“做特一产、调优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4.637.937.5调整为204238,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产业层次不断得到升级。以项目管理为抓手,着力促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投资的支撑作用,从前提上创造项目争取和建设条件,出台了《门源县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门源县项目前期费用管理办法》和《门源县争取专项资金考核奖励暂行办法》,筹资3000万元专项用于项目前期工作,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规范了项目前期管理,夯实了项目工作基础。同时,完成了《门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施评估和修订工作,争取规划用地指标417.55公顷,有效保障了重点民生项目用地,促进了项目落地。以财政资金为杠杆,着力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将财政资金开户行与各金融机构贷款挂钩进行招标,并通过实施政银“助保贷”业务、金融扶贫开发、“双基联动”等工作,撬动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十二五”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9.15亿元,贷款余额16亿元,存贷比达40.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6.7个百分点。以优化投资环境为切入点,着力释放民间资本活力。制定出台了《门源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试行)》,并通过参加“青洽会”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精英徽商海北门源行”、“百名企业家门源行”等重点项目推介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9项,到位资金达33.4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8.5亿元。深入推进“三证合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企业507家、个体工商户3583家,新增注册资本22.18亿元;围绕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战略相结合,培育电商企业41家,我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调整结构扩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新型工业和高原生态旅游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培育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现代农牧业稳步推进。以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国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和草牧业发展试点县建设为契机,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和设施农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累计投入各类农牧业建设资金12.3亿元,建成畜用暖棚1.14万幢,新增规模养殖场区86处,培育蛋鸡、生猪、西门塔尔肉牛、冷水鱼等特色养殖基地18处。以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高原冷凉蔬菜、经济苗木、中藏药材、蕨麻等特色作物种植规模达1.2万余亩;建成了总投资2968万元的泉口镇“青鲁缘”高原冷凉蔬菜生态产业示范园;开工建设了门源高原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目前一期建设完成投资1.25亿元,建成拱棚、日光节能温室636幢,观光智能温棚2栋,具有高原特色的火龙果、草莓、秋葵、辣椒等果蔬上市销售,项目带动周边 400余农户就地务工,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的目标。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484家,集约经营土地18.2万亩、草场129万亩,成立家庭农牧场184家,培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12家,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着眼于门源重要的生态地位,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由资源开发型向农畜产品绿色深加工型转变。高起点、高规格编制了《海北生物园区总体规划》和《海北生物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达516公顷的海北?山东生物园区,完成了总投资近9000万元的路网、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推行园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大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培育扶持,目前,园区企业达到25家,建成投产12家,引领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的载体作用开始显现,绿色有机的特色农畜产品品牌逐步形成,培育认定“青海省著名商标”5件、“青海省地理商标”5件、“青海老字号”1件、“海北州知名商标”6件。工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工业项目113项、总投资36.46亿元,培育规上企7家;纳子峡、石头峡水电站,铁迈煤矿年产30万吨改扩建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十二五”末,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9.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生态旅游产业势头强劲。把旅游产业作为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来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相继建成了东旭桃花源、岗什卡登山滑雪基地、聚阳沟达摩禅音瀑布等景区景点的一期工程;对圆山观花台、花海芬芳浴等核心景区以市场化运营方式解决了融资难,投资少的问题,实现了重点景区建设的提档升级。以PPP模式启动了东海大峡谷和照壁山景区开发建设项目,一批新的景区景点的招商开发建设已全面展开。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游、农家体验游、田园采摘游等成为新趋势,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涌现出了泉口镇腰巴村高原回族民俗体验村、头塘村藏觅公社等一批乡村旅游龙头片区。建成运营了县城民俗商业街,天一、锦翠美食城和青石嘴西部商贸餐饮城等一批环境优美、民俗特色突出、旅游要素集中的服务接待区;发展农家乐总数达到138家,新建宾馆45家,新增接待床位3000张,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产业开发的势头,建成了以特色农畜产品和民俗文化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5家。我县先后荣获“中国10佳最美乡村”、“中国美丽田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美誉,“百里花海”景区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门源生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接待旅客71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3倍和3.67倍。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的比重达12%

(三)项目带动促投资,城乡建设实现统筹推进。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先后实施了一批管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投资效应凸显。“十二五”期间,共开工建设各类项目1000余项,累计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倍;落实对口受援项目20项,总援建资金达1.88亿元,有效发挥了项目投资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的“顶梁柱”和“压舱石”的作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突出规划的强制和引领作用,成立了县城乡规划委员会,统筹县域规划审查工作,编制完成了《门源县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修编完善了青石嘴镇、东川镇总体规划等单项规划。“十二五”期间,城镇建设总投资达37.8亿元,相继实施了县城外延拓展区、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青石嘴镇和东川镇美丽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政权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城镇化率达47.8%,我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城镇辐射带动功能和城市建设品位得到显著提升。汇聚民智,广泛动员,历时四年实施了总投资16.9亿元,覆盖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3.29万户农户的村容村貌整治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集中实施了一批危旧房改造、水电路、特色养殖、生态旅游、村级文化广场等项目,农牧区从基础设施到产业结构都得到了全面升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先进县”等称号。城乡交通建设规模空前。共落实交通建设总投资12.31亿元,是我县建政至“十一五”末58年来交通建设投资总和的3倍;建成了总投资3.8亿元浩青一级公路,结束了我县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开工建设了总投资1.85亿元的青克公路和铁麻公路,乡村道路得到全面改造升级,全县通车总里程达到3712公里,初步形成了由国、省道公路网和县境主干公路组成的“五纵三横”的县域公路框架,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兰新高铁的开通运营,使我县一步跨入高铁新时代,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认真按照省委“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的新要求,坚决实践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坚持整治与保护并重,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累计投入2.8亿元,重点实施了青海湖周边地区及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和城乡绿化等工程,森林覆盖率达39%;按照“大绿化、种大树”的理念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实施了总投资1100余万元占地530亩的浩门镇锦绣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城市绿化效果进一步凸显;全面完成了以104个矿点为重点的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优化管理工作,扎实开展了道路交通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城乡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绿化、美化了城乡环境。全面加强浩门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了投资1.5亿元的大通河流域砂金矿区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治理面积达3.32万亩;做出了在浩门河流域河道内严禁采洗砂石料和新建水电站的决定,加大了对偷采砂石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效遏制了浩门河河道内采洗砂石料等破坏环境的违法活动。启动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工程,建成运行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青石嘴镇垃圾处理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四)改革发展促保障,民生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始终把“小财政”办“大民生”作为政府执政为民的第一理念,积极克服财政收入收缩放缓的困难,始终保持了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不减。“十二五”期间,全县投入民生的财政资金达43亿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76%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政府举债,举全县之力,历时四年实施完成了总投资5.87亿元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将全县中小学由119所调整为16所,其中县财政投入达3.9亿元,是门源教育发展史上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标准最高、建设最好、受益最广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质量取得了质的提升,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适龄儿童、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99.86%99.74%,高考上线率连续三年达100%,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青海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南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签订了协同发展协议,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学习交流平台。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投资1.03亿元实施了县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支持社会办医,通过招商建成了总投资8100万元的青海安贞医院。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从“十一五”末的1.1张增加到4.2张。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群众看病贵、住院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计生优质服务深入推进,全面执行取消四年间隔和单独二孩政策,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2.4‰7.8‰,出生人口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城乡。以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为主的节庆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了总投资达1.67亿元的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文物保护等项目,“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编辑出版了《金门源》系列文学丛书和地方志暨民间文化系列丛书,文化产业收入达745.6万元,文化软势力不断增强。大力促进就业保障。城镇新增就业5050人,安置各类人员再就业1591人;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技术培训4.24万人次,累计输出劳动力14.29万人次、劳务收入达6.38亿元。制定出台了《门源县劳务纠纷处理办法》,全面实行企业农民工合同备案制度、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受理工资案件233起,追讨工资及赔偿金2855万元,有效保障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累计发放“三农”补贴和汽车家电下乡补贴资金3亿元,发放城乡低保、大病医疗救助等各类补贴资金3.13亿元,发放救灾面粉200万公斤、物资1500余件套,及时保障了受困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实施了总投资3500万元的敬老院、殡仪馆和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社会福利项目;实施农牧区保障性住房项目14956户,建成入住城镇保障性住房8658套,城乡民生保障水平得到稳步提升。民生水利建设突飞猛进。完成了总投资1.78亿元的64项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农牧区饮水安全入户率达98%,一次性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农村发展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总投资2.1亿元的小型农田节水灌溉项目,老虎沟河、铁迈河、白水河、讨拉河防洪工程及浩门镇城镇防洪综合治理项目,城乡水利防洪体系趋于完善。扶贫开发扎实推进。把脱贫解困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亿元,实现4.72万人脱贫。今年起,全面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由146名各级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入驻乡村开展精准扶贫帮困工作,编制完成了44个贫困村“八个一批”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落实扶贫专项资金8466万元,通过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多措并举,年内将实现12个村3164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五)合力创建促稳定,和谐局面得到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各项社会治理举措,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法制建设、民族宗教工作等各项治理机制之间的有效对接,巩固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的局面。巩固提升平安创建成果着眼巩固提升“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成果,进一步落实维稳领导责任制,持续深入开展集中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三调联动”调解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加强社会治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全省率先为109行政村和8个社区配备了村警117名,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经验。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落实海北门源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活动,我县被评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示范县”,为今后我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按照“依法管理、防范极端、化解矛盾,维护团结”的总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管理职责,使我县教事务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县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依托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确定了三年完成创城的目标。持续推进民主法制创建。完成了“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法律八进”活动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达100%,村民自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六)深化改革促发展,政务环境得到持续优化。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职能”的改革工作要求贯穿到政府自身建设始终,使政府行政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公立医院、财政金融、文化体制、司法体制、户籍制度、集体林权、公用草场配套、税收“营改增”等各行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内容,第一时间编制公布了县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生物园区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实施了并联审批工作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依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83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6项、合并行政审批项目6项,清理非行政许可项目71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清理规范性文件,逐步规范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逐步推广随机抽查,强化社会监督。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调整设置政府工作部门20个、确定部门主要职责353条,政府部门职能得到进一步整合优化。全面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围绕各行业领域发展和安全,县政府致力于公共管理与服务,针对地震、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全面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全力以赴开展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争取资金5.27亿元开展了“1?21”地震灾后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针对安全生产形势多变的实际,不断强化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整治、食品药品安全、民爆物品管理等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维持了全社会良好的安全生产形势。针对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节能降耗、耕地保护利用、矿政水务管理制度,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执行意识,在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上主动对国家方针政策和省州重大决定事项进行集体学习,有针对性地研究讨论问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民主性进一步提高。着力规范政府行政决策权,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规定》,《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政府工作规章制度21项,以制度规范政府议事程序,规范政府行为,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强化规矩意识,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始终把规矩挺在前面,把规则落实到决策过程,严守党的工作规则,坚决维护县委权威,做到重大事项及时向县委请示,县政府常务会议邀请县人大、政协领导列席,重大事项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重要问题政治协商在前。强化服务意识,扎实开展政风行风、严肃财经纪律等专项整治活动,认真办理信访案件和网络舆情信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强化廉政意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县委有关规定,重点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工作的督促落实;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我们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审计、统计、供销、地震、人防、气象、电力、市场监管、物价、老龄、防震减灾、档案、县志、保险、通讯、网络等社会各项事业和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乡镇工作亮点纷呈,成效突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县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与质量相统一,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推进,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齐提升,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相促进的五年。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创新思路是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深化思想解放,创新观念思路,大胆探索实践,综合施策,才能迎刃化解发展进程中的重重困难问题。保护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以生态文明统领发展全局,严守生态红线杜绝无序开发,促进经济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未来。民生改善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尽最大努力让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进步。和谐稳定是建成小康的重要基石,稳定促发展,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维护各行业领域稳定和谐,才能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转变政府职能是提升政府工作水平的内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优化政府职能,切实改进作风,全心服务为民,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各位代表,我们走过的历程充满艰辛,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是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各行业、各条战线和各族人民关心支持、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全县政府系统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奋战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向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宗教界人士,向各驻地军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门源发展的建设者、创业者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层次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环境约束趋紧的大环境影响下,传统工业举步维艰,新型工业产业培育进程缓慢,工业支撑作用不明显;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景区景点开发水平相对较低,支撑旅游业均衡发展的环线尚未形成;现有产业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吸纳就业能力非常有限,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服务业需要提档升级;受税收“营改增”政策影响,县财政每年减收5000万以上,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显现;县域内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针对上述困难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全力予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县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我县加快发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更是我县转变发展方式、凝聚发展优势的战略机遇期,在门源现代化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省州重大决策部署为指导,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131”总体要求,推动实现门源更有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综合分析,我们面临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家政策导向看,国家高度重视藏区发展,特别是国家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全省藏区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对藏区、贫困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优化了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我县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作为融入突破口,必将催生出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和省州关于对祁连山生态战略地位提升,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为门源获得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央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和全省区域经济格局变化,有利于我县在政策、资金、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获得国家和省上更多支持。从我县自身发展现状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县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初显成效,一批拉动投资增长的重点项目相继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为我们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和经过多年的干部作风建设,政府系统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持续巩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为此,我们必须要提振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抓好各项工作措施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实施五大战略,打造五个发展区;强化五种思维,激发五种发展活力”的思路,抢抓机遇,创新进取,求真务实,敢作敢为,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职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不断开创全面建成繁荣发展人民幸福新门源的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7亿元(剔除营改增部分),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5.5亿元,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万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万元,年均增长11%;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我们新一届政府必须始终要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和最根本的任务,认真按照县委确定的发展思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切实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经济社会发展有新成效。

(一)着力打造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提升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区。2020年,完成投资34亿元的门源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全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万亩高原冷凉蔬菜、中草药材、有机油菜种植基地和万头肉牛、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初步建成具有高原特色门源特点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体系。优化农牧业结构。按照“特色、生态、有机、高效”的发展理念,坚持农牧结合,草畜联动,大力推进草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草地生态畜牧业,做大做强肉牛养殖、繁育,巩固全省肉牛养殖大县地位,着力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园;培育上规模的肉羊、生猪、冷水鱼、土鸡养殖大户,逐步形成特色突出、设施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养殖业新格局。优化品种品质。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大北方小油菜、青稞、青饲草、啤酒大麦等优良品种推广种植,争取把我县建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藏区青稞制种繁育集散基地;加快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继续抓好绵羊“两年三胎”和牦牛“一年一胎”舍饲高效养殖推广工作;加大西门塔尔肉牛、陶赛特肉羊等畜种改良,努力将我县建成全省牛改大县。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在进一步提升油菜、青稞等传统产业种植水平的基础上,切实抓好泉口、东川高原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种植管理,稳步推进高原万亩蔬菜基地二期建设项目;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和经验,实施光伏有机农业产业园项目,努力把门源打造成无公害、品质优、效益好的全省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并通过扶持发展农牧产业企业、开展有机产品认证,促进农畜产品产、加、销相互转化增值。“十三五”期间,培育省级农牧龙头企业5家、州级农牧龙头企业15家,打造全国知名的农畜产品品牌15个。通过五年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牧业产业培育,把农民世代经营的黑土地真正变成增收致富的金土地。

(二)优化举措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循环发展战略,紧紧围“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标,按照“资源共享、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绿色循环”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发展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经济,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发展区。力争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坚持生态底线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整合资源、升级改造的基础上,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生态型发展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积极稳妥发展煤炭、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通过推动矿产资源集约化开发和矿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和矿产品附加值。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农畜产品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青稞、油菜籽、蜂产品、牛羊肉、牛奶、沙棘、蕨麻等无污染、无公害的特色农畜产品和生物制药产业。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成总投资达1.28亿元的园区标准化厂房和总投资达1.7亿元的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清真食品产业园建设项目,使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和产业聚集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生物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020年末达到1.25亿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不断充实完善招商项目库,健全完善重大项目联系制度和项目责任制,强化项目跟踪督查,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到位率,不断提升借力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

(三)加速升级旅游及第三产业。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祁连山南麓旅游经济带的开发,以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名县”为目标,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努力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区,将我县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特色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以规划为统领,完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控制性详规,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充分挖掘“一山、一海、一河、一城、一园”等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西部岗什卡雪峰、中部百里油菜花海、东部仙米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三大核心景区,构建“草海、花海、林海、云海”四海共赏的自然生态观光体系,形成“一条生态景观河、三大生态景区、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七个主题乡村旅游集中发展片区”的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30%,到2020年,分别达到490万人次和17.6亿元。强化景区建设和宣传推介。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道路、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力做好岗什卡二期、达坂山、鱼儿山、东海大峡谷、聚阳沟等景区开发建设工作,争取实施环百里油菜花海景区自行车车道等一批旅游公路;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滑雪、徒步探险、田间观光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初步形成区域特色突出,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的旅游环线,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以上。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促进旅游与文体育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美食和产品。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产业,完善智慧旅游体系。创新宣传载体,丰富宣传内容,扩大宣传效应,进一步提升门源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的,建成“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商业网点体系。到2020年,基本形成2个规模大、经营管理规范的专业交易市场,规范改造3个设施陈旧的农贸市场,开工建设物流园区,推进商贸物流业的繁荣发展。基本建成门源蜂产品、油料、蔬菜及牛羊肉多种商品的可追溯体系,切实提高我县特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合作,实施投资3000万元的门源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项目,建设产供销一体的特色农畜产品网上营销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传统产业加快与电商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强化宣传营销力度,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全力打造“大美青海?花海门源”区域农特产品电商品牌。到2018年,建成1个县级运营服务及仓储配送中心、12个乡镇服务站、109个村级服务点,培育2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5个以上州级知名商标、10个“专、精、特、新”电商品牌,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金融创新为导向,完善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的社会担保体系,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和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着力增加金融服务品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到2020年,存贷比达到60%以上。

(四)提升品质推进城乡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美丽城镇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城乡整合发展区,初步建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风貌特色显现,人居环境优良,具有民族风情的高原特色旅游城市。加强城市建设。修编《浩门镇总体规划》,使城镇建设更加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大城市道路、绿化、亮化、供水管网、排污管网、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争取将县城浩门镇纳入“海绵城市”试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20年末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5%。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围绕浩门河的整治、管网改造升级、棚户区改造,全力推进浩门古城打造,完成全县80%的棚户区平房及老旧住宅楼改造,加快高原特色旅游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市区及乡村公共交通全覆盖。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把握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及“宽带青海”建设机遇,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注重建管并重,形成权责明确,高效运转的城市管理体系。到“十三五”末,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供水普及率达到9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90%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试点工作为抓手,继续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推进农牧区电网改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工作,完成投资7423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巩固提升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新机制,积极发挥县城及各建制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乡产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以“补短板、强基础、促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全力抓好对口受援工作,努力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积极顺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趋势,加大政府融资力度,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问题,五年内,从政策性银行融资52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水利开发、旅游及扶贫等一批群众关注度高、影响面广的惠民项目,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全省藏区金融支持地方发展示范县。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完成纳子峡灌区工程前期工作和总投资10亿元的浩门河水生态治理、浩门水库建设项目,切实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着力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争取实施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加快交通网络建设,牢牢把握宁张、宁武高速建设和全省交通项目投资的重大机遇,建成浩克公路、古城景观大桥等一批重点道路交通建设项目,新(改)建骨架公路和出口路,改建提升农村公路。到2020年,全面建成“六纵四横”的高等级干线路网布局,城市道路网络基本完成,旧城区交通“瓶颈”基本解决。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基金投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PPP运作模式优先引入社会资本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用设施及重点领域建设,培育新型产业,形成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机制。到“十三五”末,社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 %以上。通过五年的城乡统筹建设,使县城功能更加完备,乡村更加美丽,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五)整治并举建设生态文明。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提出的“扎扎实实推进生态保护”的重大要求,始终严守生态红线,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全力筑牢青山碧水蓝天的生态屏障。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9.2%建立生态文明体系。编制《门源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和《水污染防治方案》,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推行空气质量、水质环境等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重点领域生态补偿试点,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进一步理顺强化林业管理体制。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总投资1.8亿元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价值。全面实施浩门河沿岸、道路、村庄、园区、城区绿化工程,努力建设生态绿色走廊。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成空气自动检测站,建设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乡村垃圾处理场及收集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实施投资4500万元的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和生态示范建设项目,提高无害化处置水平。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投资3.15亿元建成青石嘴、东川、泉口及生物园区污水处理厂,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效益。

(六)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提出的“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要求,切实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坚持脱贫攻坚与实施“十三五”规划无缝对接,精准管理,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努力建设小康社会达标区。“十三五”期间,争取投入各类资金15.9亿元,通过打造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发展旅游扶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生态管护岗位、教育脱贫、低保兜底等多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大贫困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保障力度,培育发展后续产业,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到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1.16万贫困对象全部整体脱贫,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不断巩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让全县人民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基础设施,投资9800万元建成县中医院住院部、妇幼保健院、青石嘴中心卫生院住院楼项目。2020年末,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82人、拥有注册护士2.19人、拥有床位6张,达到全省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规划标准。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不断提高全民医疗健康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大力促进体育文化同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明门源建设,争取在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扶持资金投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和扶持一批农村骨干劳务经纪人,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构建全方位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十三五”期间,劳务输出1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4亿元以上。着力提升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齐参与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做好残疾人救助帮扶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巩固提升“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创建成果,完善公共应急体系和应急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争创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年再提升工作,巩固提升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教事务管理,为全省教事务管理工作提供鲜活经验。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市场价格整体稳定。挖掘财政增收潜力,增加财政对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投入。科学组织实施好“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统计、气象、档案、供销、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社会保障水平和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生活更有尊严。

(七)从严管理加强自身建设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围绕发展急需、民众期盼的主要领域和环节,扎实推进改革,积极转变职能,切实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推进改革任务落实。积极承接国家和省州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及商事制度、财税金融、户籍制度、医疗卫生、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等领域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工作,着力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加强政策执行跟踪督查和责任追究,严格规范性备案审查,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拥护县委领导,自觉接受县人大和县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推进政府工作落实。创新管理服务方式。简化公共服务流程,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建立完善高效运转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推进各领域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等环节政务公开,健全公开监督机制,畅通政府网站、县长信箱等公开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办事服务效率。着力打造阳光政府。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强化行政监察,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依法依规整治腐败和“四风”问题;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民牟利上,把更多的财力投到民生改善上。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实干,锐意进取,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门源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而努力奋斗!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