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门源
【民生保障】门源:聚焦“三留守”解困,把需求清单变服务清单
来源:门源政务    时间:2024年01月10日    

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儿童和妇女关爱服务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门源县“三留守”人员共7000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对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的要求,“三留守”家庭养老服务功能薄弱、留守妇女就业难度大、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赡养抚养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解决此类问题,必须直面“三留守”人员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生活困难,坚持把“三留守”人员需求清单变为服务清单,切实让留守老人有笑脸、留守妇女有收入、留守儿童有关爱。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实现留守儿童“心灵有润、监护有人、安全有保、亲情有护、活动有地”。政府精准发力,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教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儿童之家等关爱服务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集中学习及娱乐场所。严格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落实强制报告责任,加强安全环境治理,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依托儿童之家,针对性设立农村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门源县109个行政村均配齐儿童主任的优势,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与指导。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爱心人士和各类慈善组织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公益项目、专项慈善捐助等活动。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多渠道、制度化筹措关爱救助保护资金,支持基层通过设置公益岗位、聘用专业社工、吸纳志愿者等途径,充实工作力量,实现政府保护与社会关爱优势互补、有效衔接。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实现留守妇女“思想有交流、精神有安慰、生活有关心、就业有帮助、安全有关照”。农村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在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的同时还要进行农活与家务劳动,且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工作岗位较少,不能完全满足留守妇女的就业需求,使农村留守妇女被迫承受高强度的身心压力。因此,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心理慰藉等在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要依托本地特色产业优势,发挥联农带农作用,给留守妇女提供就业机会;聘请留守妇女加入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为本村老人提供以助洁、助餐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帮助留守妇女实现就近就业;根据本地人才需求,开展“青绣”等各类技能培训,培养留守妇女工作技能,激发留守妇女潜能,体现留守妇女自身价值。加强村级妇女组织建设,从精神、生活等方面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多走访调查,献计献策,倾听留守妇女心声,真正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为留守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关注妇女精神需求,通过讲座、公开课等形式对留守妇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留守妇女参与广场舞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为留守妇女提供心理慰藉。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留守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按照“分级分类、功能互补”思路,统筹利用好基层组织养老服务资源,综合考虑县域人口规模、老年人分布状况及养老服务需求等因素,加大对“公办民营”养老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全县留守老年人养老服务以点带面高质量发展。在农村地区研究开展异地养老社区建设试点,形成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农牧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同时,在城区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在已建小区中规划以休闲娱乐、助餐助浴等为主要内容的日间照料中心以及楼道、道路无障碍设备安装等建设内容,完善留守老人服务设施。精心打造24小时“生活管家”服务及“家门口”养老舒适圈,加大对现有运行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的扶持力度,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深入推进农村医养结合,鼓励有实力的医疗机构面向农村互助幸福院,引入医疗机构的分支机构试点开展远程医疗,打通服务农村老年人就医通道“最后一公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农村留守老人服务人员培训全覆盖,逐步实行养老服务规范化和专业化,填补农村养老服务无专业人员的空缺。

来源:门源政务

撰写:严晓霞、陈学梅

审核:马明理

监制:张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