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门源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门源:奏响农牧业发展最强音
来源:金门源信息网    时间:2019年07月09日    

   70年沧海桑田,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间,门源回族自治县农牧业产业化风生水起,单纯的种养向生产、加工、销售、休闲等多元转型,呈现出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良好态势。农村牧区处处是田畴如画、牛羊成群的景象,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农业设施,一个个创业创新经营主体,一家家充满活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见证了门源县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坚实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门源县农业耕作是传统的“二牛抬杠”,农民收入单一,“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门源县多举措改善生产条件,由单一的青稞油菜籽种植向多元化种植发展,农耕机械化也一路突飞猛进,成为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曾经“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愁”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从传统农牧业到现代农牧业的转变。

    二十世纪60年代,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成功培育出门油系列号油菜品种4个,门农号青稞品种1个,至今部分品种仍然成为门源及同类地区的主栽品种。该县积极结合实施的“种子工程”和项目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和推广力度。1990年,小油菜综合生产技术推广面积39674亩,分布5个乡镇32个村。2010年建立了9个种子村、特约种子户700户,落实特约基地6100亩。2010年开展青稞、油菜区域试验,取得良好效益。

    门源县盛农土地联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芝福告诉记者,以前种的青稞种子都是“肚里黄”“北青八号”等品种,这些品种抗倒伏能力差,产量低。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国家政策,种子工程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如“昆仑14号”“青油21号”,抗倒伏能力强,产量高,通过几年集约化大面积种植,如今亩产达到了五六百斤,而且机械种植解放了很多劳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门源,缺少现代化农牧机械,生产手段和方式停留在“二牛抬杠”的水平上。广大农牧民进行耕锄、播种、灌溉、收割等一系列生产活动,除辅以少量畜力外,几乎全靠简单、粗糙的铁、木农具进行手工作业,整个农牧业生产水平极度低下。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在国营农牧场示范作用的带动下,各级政府重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推广,农民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大量增购农机具,农村农业机械的拥有量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农业的耕种、耙磨、收割、拉运、打碾和畜牧业的剪毛、挤奶等生产活动都不同程度地采用机械进行作业,农牧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门源县畜种分布发展受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牲畜的品种、数量、类型均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1949年,全县牲畜只有16.66万头(只)。1989年底,存栏各类牲畜43.16万头(只),各类适龄母畜达20.11万头(只),占总头数的47.3%。

     1953年,门源县首先在牧业区开展绵羊改良,向毛肉兼用的半细毛羊方向发展,到1958年已推广到全县,至2015年,全县绵良种化达到75%以上。2000年,在全州率先进行了牛的胚胎移植,2014年农区黄牛改良获得海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品牌农牧业战略,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重视市场、重视质量、重视品牌的发展理念。全县登记注册的“雏蜂阁”和“花海门源”蜂产品、“美门源”菜籽油等农畜产品商标16个,“门源小油菜籽”和“门源青稞”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70年来,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引下,门源县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门源县按照“生态优先、突出特色、有机循环、打造品牌、生活幸福”的思路,紧紧围绕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着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牧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坚持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全县农牧业发展呈现出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乡村振兴,从传统农牧业到现代农牧业的转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东川镇鑫晟达专业合作社,一排排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随意走进一座蔬菜大棚,都可以见到菜农们忙碌的身影,每个大棚里都是满眼的翠绿,蔬菜瓜果一应俱全,长势喜人。

    鑫晟达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晓枝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在门源建设温室大棚,当时建了8个棚,规模不大。近年来,通过政府项目扶持,他们自己投资,如今已经有124座棚,种植的品种从单一到多元,葡萄、菜花、辣椒、西红柿、黄瓜等10多个品种。当地参与的农户越来越多,如今已经达到了130多户,不用外出就能在家门口挣钱。

    东川镇孔家庄村村民赵成梅原先起早贪黑干农活,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如今,她和同乡的姐妹每天到蔬菜大棚里打工,采摘蔬菜,开始了“上班族”的生活。

    近年来,门源县种植业以改革为主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稳粮油、强草业、抓特色”的总体思路和“一带一圈一篮”的种植业布局,推行农作物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不断扩大种植青稞、油菜、特色蔬菜等优势作物,种植规模连年增加,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龙头拉动、基地辐射”的立体式发展格局。


       东川镇香卡村村民万积全一家办起了牧兴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成出菇大棚5座,棚里整齐地摆满了菌棒,一个个粗壮的菌棒上面长满了形态各异的平菇,一家人正忙着采摘平菇,打包装,准备运到县城去。

     牧兴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万积全欣慰地说:“2014年注册合作社,试种了平菇和香菇,产量相当好,市场上每天能卖五六百斤,收益很好。”

     如今,放眼门源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跃入眼帘,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正在门源大地上徐徐展开。新时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我们有理由相信,门源青山沃野的宏伟蓝图将越绘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