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门源
门源县草牧业发展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    时间:2018年03月08日    

  自2015年开展草牧业试点工作以来,门源县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牧民稳步持续增收为目标,构建种养结合、以养定种、草畜联动、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草食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主要做法

 门源县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着力在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打造发展现代草产业、完善草牧业产业体系、提升粮改饲科技水平上做文章,开创了草牧业循环发展的新局面。

  (一)调结构,壮优势,发展优质饲草种植业。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饲草利用率,组织农牧户充分利用饲草地、撂荒地、圈窝等土地,大力发展以加燕2号、青海444等燕麦品种为主的饲草种植业。截至目前,全县饲草种植面积达14.6万亩,平均鲜草年产量36.5万吨,增加羊单位养畜空间25万个。建成青海短芒披碱草种子繁育田1万亩,年产种子50万公斤。建成以股份制经营模式为主的饲草种植合作经济组织65家,通过流转整合土地的形式,建成稳定的高标准饲草基地5万亩,年产鲜草15万吨。

(二)重科技,强指导,破解生产技术难题。为提高我县饲草良种、良法推广和应用水平,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机制,农牧部门创新思路,主动出击,先后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饲草产业技术转化研究平台、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有效对接,建成饲草试验示范基地4处,面积80亩。结合区域特点、围绕草牧业发展主要瓶颈,先后开展了“粮—经—草”生产最佳轮作模式研究、无害化有机肥添加提高燕麦饲草品质和土壤养分研究、饲草配方施肥及区域化验证试验研究、农牧交错带青贮添加剂筛选及对饲草品质影响试验研究、油菜与燕麦混播对提高饲草品质和土壤养分研究、优质饲草引种及其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等试验,并加强实验成果转化利用,2016年,推广青海444和加燕26万亩,40%一年生高寒饲草配方肥5万亩。大力推广“燕麦青贮”、“燕麦青干草调制”两项技术,累计完成燕麦饲草加工36万吨,其中饲草青贮17.01万吨、调制青干草18.99万吨。同时,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开展为契机,实行技术人员包点责任制,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5-10户饲草企业、合作社或家庭牧场,在播种、青贮等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技术跟踪服务,切实提高了燕麦种植产量和饲草加工水平。

   (三)扩规模,提质量,确保饲草产业健康发展。2015年以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到草牧业发展当中,兴办规模化饲草种植和加工企业,为草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相继建成麻莲草业公司、青海绿普森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门源县富源青草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年饲草加工能力达4万吨,并着力在企业规模提升、质量提高、品牌树立上下功夫,2016年,引导全县22家饲草种植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成立了饲草产业联合社,全县饲草产业在生产上实行了统一安排,经营上统一销售。截至目前,累计签订饲草种植订单2.7万亩,饲草产品销售订单5万吨,形成了“生产分散在户,服务统一在社”的农业规模经营形态和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的有机整合,有效推进了饲草产业化和现代化,实现了“种田全托管,服务全包揽”。

(四)保生态,抓治理,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随着畜禽粪污化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畜禽养殖臭气影响逐渐转变为新的热点问题,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门源县及时掌握情况,提前谋划,主动作为。2017年,大力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技术,投资152万余元安装畜禽粪便处理设施21套,综合利用率达23%;投资140万元在农牧交错地带扩建有机肥料厂2家,生产能力达4万吨,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初步建立。

(五)筹资金,促发展,解决融资难题。为解决饲草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融资难的问题,多方筹措资金,注入草畜产品加工政府贴息贷款补助资金100万元,做为贷款专项保证金,金融部门在保证金基础上放大10倍进行授信,发放贷款1000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383万元,新建青贮窖5.5万立方米,全县青贮窖建设规模达到10万立方米;购置饲草收割及加工机械30台(套),全县饲草种植、收割机械达到1800余台(套)。其中百万元以上进口饲草收割及加工机械3台套,建成饲草烘干流水线一条。所购置克拉斯等机械和饲草烘干设备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二、工作成效

通过草牧业试点工作,门源县依靠传统天然草场放牧的方式不断向舍饲圈养的科学养殖转变,有效减轻了过载放牧对天然草场的压力,极大遏制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天然草场退化现象,促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全县天然草原产草量由原来的每亩190.5公斤提高到了每亩293.17公斤以上,草原植被覆盖度由65%提高到了91.28%以上。同时,通过推进“种养加工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秸秆等废弃的农副产品科学利用,减少了燃烧秸秆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另外,种植饲草比种植油菜每亩净增收189.25元,燕麦青贮加工后以成年牦牛养殖为例,每头牛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可降低养殖成本696.6元,饲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饲草种植效益和养殖效益“双赢”。

饲草产业的发展和饲草大量使用,促进了牛羊设饲养殖产业发展,设饲养殖的牛羊肉品质极大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91家,牛羊规模化养殖数量达到92050头(只),占全县草食畜数量的16.38%

三、探索出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在草牧业试点工作中,门源县按照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创新思路、大胆实践,努力探索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并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区域性草畜联动综合发展之路。

(一)“人工草地+牧区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门源县皇城乡华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集约天然草原2000亩,建立人工饲草基地1000亩,形成了“人工草地+牧区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人工饲草种植基地,保障饲草料供给,能够在天然草地返青期进行全舍饲,在其他时期以补饲+放牧为主,所生产富余饲草可以向附近养殖户进行销售。该模式最大限度减轻了天然草场放牧压力,有效保护了天然草地,实现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基地+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2015年门源县麻莲草业公司积极争取到麻莲乡扶贫资金500万元,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草产业,助推了麻莲乡精准扶贫工作。该公司不仅使企业本身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为当地“精准扶贫”探索出了一条农牧民脱贫致富之路。公司每年按500万元扶贫资金的6%为麻莲乡209户(贫困人口8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30万元,每户分红1435元。2016年公司鼓励、引导和支持贫困户种植饲草1013亩,与麻莲乡170户贫困户(贫困人口648人)签订了收购价为每吨360元(高出市场价40元)的青饲草收购协议,人均增收1094元,户均增收4171元。

(三)“合作社主导经营+农牧民收入保底、利润分成”的土地分红模式。门源县顺昌农土地联营专业合作社在北山乡沙沟梁村,集约130户农牧民土地2150亩进行高标准燕麦饲草种植。农户土地每亩以240元的价格入股并进行保底分红,饲草种植利润部分合作社与农民按4:6的比例进行分成。2016年,合作社所种植燕麦饲草每亩净收入142.96元,净收入达到30.74万元,农户每亩土地分成142.96×60%等于85.78元,130户总分成18.44万元,户均增收5387.83元(含240元土地租金收入),亩均收入325.78元。2017年户均收入达到了5967元,亩均收入360.8元。

(四)“全域旅游+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延伸产业链发展模式。位于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的祁连山生态牧场集约草场2万余亩,养殖“西门塔尔”肉牛1000头,牦牛1000头。在牧草返青时节牧场依托我县优质饲草资源,进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最大限度降低草场压力,并采取鼠害防治、草场补播等综合措施,实现了天然草地的良性循环发展,草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70%提高到了95%。同时,牧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体验、餐饮、草原住宿等观光旅游业。2017年牧场收入达900余万元,纯收入达566万余元。引导周边10户养殖(饲草种植)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参与到企业发展当中,户平均收入达10万余元。解决周边劳动力就近就业300余人,人均增收达7800余元。祁连山生态牧场“全域旅游业+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秉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了生态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关系,走绿色发展之路,保护了生态、延伸了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了畜产品附加值,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门源县草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饲草种植风险大。近年来,门源县境内多次发生雷电、冰雹、强降水等自然灾害。经核查统计,2016年全县受灾人口达58037人,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面积为18.91万亩(其中各类农作物绝收面积达7.24万亩);畜棚受损面积29.97万平方米,死亡羊68只、家禽5141羽;菜棚受损面积28.8万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2016年以来,门源县不断向上级部门反映饲草未纳入农业保险范围问题,但一直未得到解决。目前,该问题仍是草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建议将饲草种植业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降低饲草种植的自然风险。

(二)加大饲草种植补贴。目前,饲草种植补贴标准远远低于粮油补贴,并且补贴未实现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饲草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建议将饲草补助提高到与粮油补贴同等水平,实现“粮—经—草”均衡发展。

(三)加大草牧业资金投入。实现种养结合、农牧良性循环,牧草产业提供的优质草产品必须通过草食畜牧业的转化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有完整配套的良种繁育和技术配套,牧草产业才能快速发展。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资金缺乏仍是制约草牧业发展的短板。建议为牧草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大草牧业资金投入力度。